钢琴 2022-Aug-09
什么是一首曲子的结构?我们可以把一首曲子想象成一篇文章。每篇文章,都有不同的段落。而分段的逻辑,则是每段都会与其他段表达不同的主题。
以笔者非常喜爱的《边城》为例:
沈从文《边城》,第一章
看完后,我们会发现,这两段明显在描述非常不同的信息。尤其是第二段,通篇都在描述小溪的样子。所以,第一段给出的老人、女孩子和黄狗等人物信息,在第二段通通没有出现。
而音乐也是一样。作曲家在写不同类型的曲目时,常常也是结构为先:A段打算写几小节,用什么调、什么织体写成;B段打算写几小节,用怎样不同的调和织体写成。
在弹奏一首乐曲时,演奏者需要知道每一大段的结束点在哪里,进而在演奏中表现出段落的开始和结尾,例如抬手、给气口、渐慢等等。这就像我们在朗读一篇文章时,一定会在段落之间进行较长的停顿一样。
还是老规矩,我们用一首RCM曲目来解析一下段落的变化。
在这首海顿《F大调奏鸣曲》中,1-8小节为A段,9小节以后为B段。
一些学生用3指或4指结束在了A段右手最后一个音F上,会觉得直接连奏到下一小节的C上很方便,就顺手连了下去,没有弹出任何分段的表达。
然而,这样做,就忽略掉了本曲的分段逻辑。就像我们读《边城》,不换气,把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直接连到了下一段:“这人家只一个老人,一个女孩子,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,绕山岨流……”会听起来非常别扭,不知所云。而这样的演奏习惯,在RCM的考场上,一定会丢失掉awareness of structure的分数。
那么,假如拿这首曲子去考级,怎样让考官听出考生是了解本曲分段的呢?
由于本曲的速度很快,所以用渐慢的方法来分段是不合适的。所以很简单,考生只需要在A段弹完以后做出双手抬手的动作、不直接连奏到B段即可。
第七项:Shaping of phrases 乐句塑造
所谓乐句(phrase),顾名思义,就是音乐中的句子。
再拿语言和文字来举例,一句话,一定有逗号、句号等标点来将其和其他句子分开。乐句同理,只不过,音乐记谱法中,并没有我们视觉可见的逗号和句号。这些标点,需要在演奏当中体现。
还是拿这首海顿《F大调奏鸣曲》来举例。
RCM钢琴四级Repertoire,List B,2008版
在A段中,1-4小节是第一乐句。其分句依据是,第4小节停在了V-I的不完美终止式上,即im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;而5-8是第二乐句,第8小节结束在了V-I的完美终止式上,也即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。
了解了乐句的构成,那么塑造乐句就很容易了。就这首曲子而言,和分段一样,只要用抬手来表达乐句的结束即可。如果想弹得更加精巧,抬手前的FA音程需要弹弱一些,和前面应弹得较强的G♭B音程形成反差。
由此,我们会发现。学习钢琴并不是单单把谱子上的音弹出来这么简单,而是要明白一首曲子的结构、乐句的构成这些复杂的概念。这涉及到了乐理和曲式知识的学习,是更为深刻的、更富逻辑的一项内容,需要一定的年龄和理解门槛,以及耐心细致的求知精神。